3月6日,AI Agent产品Manus的爆火,将一支低调团队推至聚光灯下。创始人肖弘(小红)、联合创始人季逸超(Peak)与产品合伙人张涛(hidecloud)组成的“90后+85后”组合,以边缘创新者的姿态,搅动了AI行业格局。真格基金投资人刘元评价其为“科技创业者光谱中的另类样本”——既非学术派名门正派,亦非消费级网红团队,却凭借对技术与市场的双重洞察,开辟出AI Agent的新赛道。
团队的技术基因深植于消费级产品与硬核创新的交叉地带:
肖弘(华中科技大学毕业):曾开发千万级用户工具“壹伴”“微伴”,被独角兽收购后选择独立创业。其产品化思维与资源整合能力,为Manus的“工具链整合”奠定基础——产品已接入200+ API,支持异步处理复杂任务,在GAIA基准测试中高级任务准确率达57.7%。
季逸超(高中创业开发猛犸浏览器):拒绝“做一个Google”的诱惑,专注底层技术突破。其主导的多Agent协同架构(规划-执行-验证模式),模拟人类工作流程,使Manus在简历筛选等场景效率提升15倍。
张涛(15年跨领域产品经验):从腾讯到字节跳动,再到光年之外,其对B端与C端需求的敏锐洞察,助力Manus精准定位企业服务与个人场景,如房产决策、金融分析等40个应用案例。
深圳AI猎头公司与广州科技猎头公司解析AI“人才暗战”
Manus这类AI公司的崛起背后,是深圳、广州AI人才生态的深度参与。据深圳某头部AI猎头公司透露,初创AI公司的团队早期核心成员不仅有来自海外常春藤名校的毕业生,也不乏国内985、211学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当AI创业公司启动人才招聘的时候,往往是相对低调地与各地的科技猎头公司、AI猎头公司等机构建立合作,从Python开发工程师、机器学习研究到大模型算法、多模态交互等岗位启动“闪电招聘”。某广州科技猎头公司排名靠前的猎头公司负责人表示:“Manus这类公司对人才的要求极苛刻,贵精不贵多,年薪普遍在80-150万区间,甚至不排除开出期权激励,目标是从大厂、名校挖角有天赋的工程师。”
技术突围与行业隐忧:算力瓶颈与生态挑战
尽管Manus在任务执行效率、多模态处理上超越同类产品(如处理10份简历耗时仅5分钟),但其底层模型依赖Claude与阿里通义千问,引发“技术原创性”争议。创始人肖弘回应称:“整合不是终点,我们正与阿里通义团队合作,推动国产模型适配。”
更紧迫的挑战在于算力。Manus需调度虚拟机、API等资源完成复杂任务,但当前服务器容量有限,导致内测邀请码被炒至5万元。李想曾警告:“能自研基座模型的车企屈指可数”,这一逻辑同样适用于AI Agent领域——算力投入与人才储备,将成为Manus与DeepSeek、SmartAgent等竞品的决胜关键。
小团队的“大野心”与生态重构
Manus的案例揭示了中国AI创业的新范式:以轻量级团队整合顶尖技术资源,通过快速迭代抢占市场先机。深圳AI猎头公司与广州科技猎头公司的深度介入,不仅解决了人才短板,更折射出大湾区在AI产业链上的优势——从硬件制造到人才供给的全链条支撑。正如季逸超所言:“AI Agent的终极目标不是替代人类,而是释放创造力。”这场由“叛逆者”发起的革命,或许将重新定义人与机器的协作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