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行业在3年内成为风口
特斯拉公司在2021年8月19日的AI Day上,首次公诸于世其人形机器人项目计划。根据2022年AI DAY所披露的信息,该人形机器人的开发平台已于年初2月顺利制造完成,仅耗时六个月。随后,在4月及8月,该机器人分别实现了行走及手臂摇摆动作的功能。
2022年9月30日,Optimus机器人原型机在同年度的AI Day上进行了首次展示,相较于开发平台,其在多个方面实现了显著升级。次年3月1日的投资者日上,特斯拉更进一步展示了Optimus执行四处走动、拧螺丝等复杂任务的能力,充分证明了特斯拉在四轮机器人(即汽车)研发领域的专长,同样适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
与此同时,随着2022年11月30日ChatGPT的发布,由OpenAI引领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社会。回顾过去,深度学习自2010年代初问世以来,尤其是2017年Transformer算法的出现,更是将深度学习推向了大模型时代的新高度。
2023年,特斯拉在Investor Day上再次分享了Optimus的最新进展,通过视频展示了其四处走动、执行精细操作如拧螺丝等能力。特斯拉CEO马斯克还透露,其实验室已拥有多台Optimus机器人,且这些机器人充分利用了特斯拉在制造领域的专业知识,其执行器、电池组及其他关键部件均为特斯拉定制设计。
同年5月,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在ITF World 2023半导体大会上预言,人工智能的下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将是“具身智能”,即能够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进行互动的智能系统。他认为,AI与机器人的深度融合将开启无限的想象空间。
进入2023年12月,特斯拉发布了Optimus的第二迭代版本Gen2的Demo视频,马斯克也在社交平台上积极转发宣传。视频中的Optimus Gen 2在外观上更加精致,动作也更为拟人化。它不仅能在保持平衡的同时进行深蹲,还能精准地抓起鸡蛋并换手放置,甚至在视频结尾还展示了随音乐起舞的能力。
此外,2024年初,Figure AI也宣布获得包括OpenAI、微软、亚马逊及英伟达等在内的多轮投资,总计达6.75亿美元。随后,该公司发布了一段视频,展示了其人形机器人Figure 01具备视觉识别及语言理解能力。该机器人能够拿起桌上的苹果并解释其行为原因,对人类的提问也能在短暂思考后作出流畅回答,其手部动作速度接近人类水平。据广州人形机器人猎头公司亨德森了解,该机器人采用了端到端神经网络技术,且视频未经过加速处理。Figure AI的创始人及AI团队负责人表示,该机器人的视觉推理和语言理解能力由OpenAI提供,而快速、灵巧的动作则由Figure AI的神经网络实现。
同年7月,特斯拉宣布其二代人形机器人Optimus将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首次亮相。特斯拉表示,此次展出将见证人形机器人的进一步进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产业特别是具身机器人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近期,谷歌DeepMind团队与斯坦福大学华人团队等合作研发的Mobile ALOHA通用机器人因其在炒菜、做家务等方面的出色表现而在社交媒体上广受关注。与以往主要用于工业领域的机器人不同,Mobile ALOHA将移动性和灵巧性完美结合,能够执行包括浇花、洗碗、摆放椅子乃至帮人剃胡须等多样化任务。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多家人形机器人研发机构及产品问世,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特斯拉的Optimus、Figure AI的Figure 01、谷歌DeepMind团队的Mobile ALOHA、波士顿动力的Atlas、1X Technologies的EVE和NEO、优必选的walker、傅利叶GR-1、达闼机器人的XR4、宇树科技的通用人形机器人H1、乐聚的Kvavo、智元机器人远征A1以及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的开源人形机器人青龙等。这些产品不仅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技术上的不断进步,也预示着其在未来社会的广泛应用前景。
人形机器人前景美好,市场化的前提是实现具身智能和降低成本价格
根据特斯拉CEO马斯克的预测,未来,在假设人形机器人与人口比例达到2:1的情境下,人形机器人的需求量有望达到惊人的100亿至200亿台,这一数字甚至可能远超汽车的需求量,预示着人形机器人在人类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前景。
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创新发展,202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该意见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前沿技术的颠覆性产品,其潜力与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相媲美,有望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并重塑全球产业的发展格局。
在此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尽管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本体外壳已实现自主制造,但核心零部件如伺服系统、传感器、控制器及减速器在过去数十年间一直被日欧企业所垄断。然而,随着近年来技术的不断进步,至2022年,中国已在伺服系统、控制器和传感器的部分制造上实现了国产化,但在减速器领域与日系企业之间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广州猎头公司了解到,傅利叶智能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顾捷回顾了公司的发展历程,指出在成立初期(2015年),由于机器人运动能力、AI算法及市场应用等条件尚不成熟,公司选择了切入康复机器人领域。直至2019年,公司才正式启动了通用人形机器人项目,旨在推动机器人像智能电动车一样,最终融入家庭与各行各业。
优必选公司的联合创始人、首席技术官兼执行董事熊友军则认为,近年来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复兴得益于AI大模型等技术的成熟。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提升了人形机器人的智能水平,使其能够解决更多实际问题,还改善了人机交互体验,使运动规划更加便捷,并提高了研发效率。他强调,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人形机器人已步入产业化落地阶段,其商业应用趋势及落地场景已愈发明确。作为具身智能的最佳载体,人形机器人将人机协作的交互模式从被动转向主动,实现自然语言交互,有望成为下一代人机交互中心及真正意义上的“智能终端”,长期价值巨大。
此外,深圳人形机器人猎头公司还留意到智元机器人的创始人彭志辉在智元机器人远征A1的发布会上曾透露,该产品的商业化将首先聚焦于工业智造领域,并与汽车公司、3C制造商等展开合作。公司致力于将产品目标价控制在20万元以内,并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实现商业化落地,率先在工业制造领域展现其应用价值。
人形机器人公司是今年融资热门,也是未来城市GDP的带动者
据“产业象限”权威数据披露,2024年上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成功实现至少22起融资交易,累计融资金额突破70亿元人民币大关。尤为显著的是,中国在该领域内的融资活动尤为活跃,共完成13起融资,总金额超过25亿元人民币。
中国2024年1月~7月机器人相关融资不完全统计 | ||
时间 | 公司 | 轮次 |
1月10日 | 星动纪元 | 天使轮 |
2月23日 | 宇树科技 | B++轮融资 |
2月29日 | 坤维科技 | A++轮 |
3月13日 | 智元机器人 | A++++轮 |
3月13日 | 智同精密传动 | 股权融资 |
3月15日 | 本末科技 | Pre-B轮 |
4月26日 | 月泉仿生 | 天使+轮 |
4月29日 | 开普勒机器人 | 天使轮 |
4月30日 | 帕西尼感知科技 | A轮、A+轮 |
5月7日 | 加速进化 | Pre-A轮 |
5月17日 | 逐际动力 | 战略融资 |
5月17日 | 大象机器人 | Pre-B轮 |
5月31日 | 斯帝尔 | A轮 |
6月11日 |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 战略融资 |
6月12日 | 星尘智能 | A轮 |
6月13日 | 镜识科技 | 战略融资 |
6月17日 | 小米机器人 | 战略融资 |
6月21日 | 银河通用机器人 | 天使轮 |
6月27日 | 航凯微电子 | 天使轮 |
7月4日 | 傲鲨智能 | A+轮 |
7月15日 | 逐际动力 | A轮 |
自2024年4月起,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建设浪潮在各大省市迅速蔓延。具体而言,4月16日,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在深圳正式挂牌成立;紧随其后,4月18日,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宣布投入运营,同时,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也在宁波落地生根;时至7月19日,安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亦在合肥成功落户。这一系列创新中心的建立,标志着全国范围内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布局正加速展开。
创新中心作为国家发改委于2018年提出的战略构想,旨在服务于战略性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及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催生新兴产业,并激发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值得注意的是,创新中心的设立并非人形机器人行业所独有,此前已有集成电路、动力电池、光电子等多个领域的创新中心相继成立,而今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崛起,进一步凸显了其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
据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的普及程度将远超汽车,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500亿美元大关。与互联网、AI等侧重于线上发展的软件技术不同,人形机器人作为机械与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体,其发展模式更接近于汽车或手机产业。
作为技术涵盖广泛、生产工艺复杂的实体产业,人形机器人不仅能够创造巨大的工业产值,还有望成为带动地方就业、促进周边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以汽车行业为例,作为“工业王冠上的明珠”,一辆汽车的制造涉及上万个零部件及数千家上下游供应商,其产业规模之庞大不言而喻。同样地,人形机器人的生产也需经历从电池、手臂到线性关节等多个环节的精密制造,涉及零部件数量同样数以千计乃至万计。因此,从技术含量和工业附加值的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完全有潜力与汽车工业相媲美,成为工业领域的又一颗璀璨明珠。
正是基于上述考量,各省市纷纷积极筹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以期在该领域内占据先机、实现突破。同时,人形机器人在产业落地过程中也高度依赖于地方的工业基础、供应链及消费市场等因素。目前,在人形机器人行业中已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如深圳的优必选和逐迹动力、上海的Flexiv(非夕科技)、达闼机器人和智元机器人、北京的银河通用以及杭州的宇树科技和有鹿机器人等,这些企业的成功发展也为当地乃至全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城市 | 人形机器人公司 | 融资轮次 |
深圳 | 优必选 | 已上市 |
逐际动力 | A轮 | |
大象机器人 | Pre-B轮 | |
上海 | 开普勒机器人 | 天使轮 |
傅利叶智能 | E轮 | |
非夕机器人Flexiv | B+轮 | |
达闼机器人 | C轮 | |
智元机器人 | A++++轮 | |
北京 | 银河通用机器人 | 天使+ |
星动纪元 | 天使轮 | |
加速进化 | Pre-A+轮 | |
坤维科技 | A++轮 | |
月泉仿生 | 天使+轮 | |
杭州 | 宇树科技 | B++轮 |
有鹿机器人 | 天使轮 |
人形机器人公司的发展的人才先行是关键
全球人形机器人竞争格局展现出多元化、区域化及跨界融合的特性。
这些企业的产品在运动控制、智能感知、人机交互等领域展现出卓越性能。
英国公司则凭借其在人形机器人设计与制造方面的独特技术,以及量产成本的竞争力,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日本的本田公司,以其ASIMO系列人形机器人闻名遐迩,该公司在机器人运动控制与智能化方面拥有深厚的底蕴。
在中国,小米、星动纪元、钢铁侠、智造未来、傅利叶智能、智元机器人、达闼、中电科21所、钛虎、优必选、乐聚、小鹏汽车、纯米、追觅科技、宇树等公司正积极推动人形机器人的整机研发工作。这些企业致力于自主研发与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层次与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了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
上海人形机器人猎头公司认为,就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人才竞争而言,其全球化趋势不可避免。对于通用人形机器人而言,若脱离AI与具身智能的硬件支持,则难以具备市场价值。因此,在人形机器人的人才培育、布局与竞争中,需兼顾软件与硬件两大领域的人才资源。
以下是广州人形机器人猎头公司整理的关于促进人形机器人行业人才发展和招聘的建议:
一、强化人形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布局。需聚焦执行器、传感器、专用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部件与技术,推动研发与创新。同时,布局人机交互技术,构建云-边-端系统,促进数据、模型、知识库等资源共享,以优化前端模型精度。此外,还需加速人体神经信号控制技术、多模态信息融合、人机及机机协同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以突破人形机器人在运动、认知、感知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并强化类人仿生运动行为控制、自主学习与行为发育、人机自然交互等技术的发展。为汇聚国内外相关企业与技术,需制定专项政策措施,如引导、优惠、转化等,并加强政府引导,构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技术联盟,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二、积极拓展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以傅利叶智能、中电科、达闼、智元机器人等企业为引领,针对仓库拣选、物流、康养等特定场景,加快专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同时,以专用人形机器人为基础,加强与博物馆、科技馆、景区、制造业企业等单位的合作,共同打造适用于教育、展览演出、游戏娱乐、工厂制造、家庭服务等通用场景的人形机器人。此外,还需创建通用人形机器人联盟,加快技术迭代与整合,推动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发展。
三、深化产研合作。鼓励人形机器人企业与科研机构组建产研联合体,实现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环节的紧密衔接。针对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设立联合研发项目,由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同承担研发任务。同时,加强产研对接平台建设,完善平台功能,提供一站式服务,如技术需求发布、项目对接、成果展示、交易撮合等。此外,还需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贷款贴息等激励措施,以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深入合作。
四、加快构建风险分担机制。针对上海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发展需求,需加快构建风险分担机制,明确科学家、科研机构、企业、政府等各方在研发过程中的风险分担比例和收益获取比例。同时,建立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勇于探索、挑战未知,并保障容错机制的有效运行。此外,还需建立中长期的投资机制,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资金支持。
五、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建立人形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课程,以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人才。同时,定期举办国际人形机器人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参与,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此外,还需制定针对性的人才引进计划,完善人才引进机制,简化引进流程,为优秀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职业晋升通道。